发布日期:2025-07-14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自1965年建县以来,长丰从传统的农业县起步,经历了脱贫摘帽、跨越发展,到今天跻身全国百强县、“千亿县”,农业强县作为长丰“三个强县”的重要一环,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围绕粮食安全“头等大事”,抓牢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构建大田作物、草莓、碧根果、奶业、稻虾5条全产业链,集聚“两谷两能一城”5大平台,长丰县加快形成农业强县“1255”建设格局,努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的长丰样板。
从先天不足的贫困县跃升为全市唯一、全省仅8个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长丰县的乡村振兴密码,关键就在于走稳了农业强县路,下好了城乡一盘棋。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产业支撑。产业扎根、就业稳定、收益共享,城乡发展才能持续向好。
长丰草莓产业有多大?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全县“设施草莓”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产量36万吨,从业人员18万人,惠及36万农民,草莓产值、品牌价值已“双破百亿”。可以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一半来自草莓产业,草莓已经占据长丰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红果”变“金果”,长丰为什么行?答案是链接城乡技术与市场,构建多元、协同、升级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长丰深入实施草莓产业提升工程,开发出草莓爆爆珠、草莓口红、草莓果酱等深加工产品,让草莓身价翻番。同时推进“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搭上“网络快车”的草莓,销量成倍增长。
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借草莓之名,长丰草莓文化旅游节已经连续举办了22届,打响“休闲采摘到长丰”品牌。“草莓+音乐”“草莓+运动”等花样玩法做活了草莓经济,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逛吃游”,乡村休闲游风生水起。
充满活力的城乡市场见证城乡融合发展迈出的坚实步伐。“如今,从单一生产到嵌入旅游、休闲、采摘、加工等元素,长丰草莓产业已经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侯纯旺说。
长丰农业产业不只有草莓。围绕“大田作物、草莓、奶业、碧根果、稻虾”5大农业产业,长丰县实施百亿企业、百亿产业链“双百培育”行动,打造南部双凤食品加工园区、中部杨庙未来食品加工园、北部水湖农产品加工园三个特色园区,并形成了以粮油精深加工、乳制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饲料加工、果蔬加工为主的五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大批农业企业串珠成链、集群成势。
“如今,我们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2家。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68家,规上企业67家,规上产值145.50亿元。”长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程养园介绍,“力争到2030年培育农产品加工超100亿元企业1个、超50亿元企业2个至3个,努力把长丰建成为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基地。”
夏日午后,日头正盛,走进位于罗塘乡花塘村的种植资源圃,钢架设施上,一株株草莓苗长势正旺,延展开一片绿意。
“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1个草莓品种。”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何艳指着一株挂着橙红色果实的苗株说,“这是‘长丰红玉’,是我们依托省农科院园艺所联合培育的新品种,它可以实现四季生长不断茬,我们准备重点推广这个品种。”
长丰草莓从“颗颗甜”到“科科甜”,关键在科技创新。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大显身手;大数据平台实现草莓生产温、光、气、土、肥、药可视化和联动控制;等离子保鲜技术解决草莓易腐烂、难存储、难运输的问题……在科技加持下,长丰草莓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名列全国优质农产品十大知名品牌。
“抗病虫害,米质好,一亩多收一两百斤。”去年,下塘镇明华社区种粮大户顾运松通过引进国豪农业长丰现代种业高科技示范园选育的水稻新品种“豪两优729”,并采用高效的稻油轮作种植模式,实现了粮食产量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长丰县深入推进种业振“芯”行动,继“新能源汽车城”“能源综合改革试点”后,提出了打造“种业之都”第三张名片,完善科企合作、银企合作和企地合作机制,强化良种联合攻关。
“2022年,我们提出‘种业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投入3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推进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基地建设、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程养园说。目前,长丰县集聚39户种业市场主体,江淮园艺、国豪种业列入全国种业阵型企业,种业产值达25.6亿元,“千亩示范、万亩推广”工程初见雏形。
技术是产业的“护城河”。长丰县深谙此理,聚力建设“智慧农业谷、中国菌物谷、智能育种加速器、合成生物创新中心、中试城”五大科创平台,郑裕国、李玉等院士团队领衔,281名硕士、博士常态入驻,117项成果加速转化,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长丰红玉、冰雪公主、知杞等10个新优草莓品种孵化培育,每年向全国供应种苗15亿株;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7个,近3年新增数字农业应用场景35个;10万平方米智慧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投入使用,300余名硕士、博士常态化入驻……
以科技为加速器,长丰从传统农业大县向智慧农业强县跨越,助力农业发展提“质”向“新”。
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
5月16日,一场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交流盛会在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拉开帷幕,恒星伙伴计划年会暨可持续城乡融合发展马郢论坛顺利召开,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供创新思路。
论坛中,马郢的成功案例成为参会者的关注焦点。通过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架桥”,这个曾经的省级重点贫困村探索出一条“无中生有”的乡村振兴之路,短短8年时间,从无山、无水、无景点的“三无村”蝶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我们的经验就是做好‘人’的大文章。”马郢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钟宇在活动中分享道。
2016年,以扶贫富农为主要任务的公益项目“马郢计划”应运而生,包括助学、助农、助村3个子项目。在该计划的感召下,一群饱含乡土情怀的志愿者怀揣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理想来到马郢,丁琳静就是其中之一,“我在马郢当志愿者9年了,看着孩子们从内向安静到充满活力”。
有的志愿者来了又走,有的却留了下来,投入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浪潮。原合肥师范附小数学老师吴磊通过志愿服务与马郢结缘。“我很看好乡村的发展前景。”她辞去了工作,扎根乡村从事自然教育。
如今,马郢村集聚了农业、服务业、手工业产业链上50家“创客”,带动126名“新村民”落户,形成种植养殖、餐饮、住宿、研学、电商、文创等多业态共融共生的产业生态圈。
人才聚,则事业兴。在志愿者和创客的加持下,“马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村民们纷纷打包行囊返回家乡,乡村旅游热火朝天。“现在村里每天都有游客,2024年接待了50万人次,营收6000万元。”钟宇高兴地说。
“马郢计划”的落地生根,正是长丰县人才兴农的生动实践。“我们通过实施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四乡工程’,激活老师、老板、老乡‘三老’动能,推广“红桥内力、金丰外力、大路合力‘三种经验’,持续释放人才虹吸效应。”程养园介绍,
近年来,长丰县“引育”两手抓,一方面引进省内外知名专家、科研团队落户长丰,扶持百名大学生到农业农村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培育农村产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农”人才为乡村源源不断地输送活力和希望。
人才的集聚,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成为农业强县的强劲动能。“目前,全县已建成5个省级中心村、5个省级精品示范村、111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实现10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全覆盖。”程养园说。以“马郢计划”为代表的创新实践,正在长丰各地进行,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棚顶发电、棚中种菜、棚下养鱼,近日,笔者在陶楼镇陶楼社区“光伏+智慧农业”示范园内看到,被光伏板覆盖的大棚内,立体水培设施上一株株芹菜冒出青绿,闲置的高垄草莓架正准备播种辣椒,鲟鱼、鳜鱼、鲈鱼等在集装箱里自在畅游,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抓一把饵料抛撒,争食的鱼群激起一片水花。
绿色理念贯穿于整个园区。“我们采用‘鱼菜共生’模式,鱼类养殖尾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循环利用,相较于普通养殖减少用水量90%,产生的废弃物成为蔬菜天然有机肥,形成循环生态链。”项目负责人黄成茁介绍。
集约化种养模式让土地实现高效复合利用。“光伏发电一年大概能发70万度电,完全满足园区正常用电,余电还可以上网交易,年收益15万元左右,农业种养也能产生收益。”黄成茁说。
屋顶、建筑幕墙、车棚、路灯……走进陶西新村,目之所及都被安装上光伏板,源源不断的绿电生产出来,经由电网送进千家万户。
“陶西新村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于2022年建成发电,每年可为社区提供绿电约100万度。”该项目负责人、皖能长丰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介绍。
作为长丰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试点项目,该项目不仅提供清洁能源,还带动村集体增收,让居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益约6万元,其中一部分拿来为604户村民分红,一部分用于民生实事。”陶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多林说,为了改善电动车飞线充电、占道充电现象,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村集体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建设充电桩,让村民免费充电。
“光伏+农业”、光伏上屋顶,都是长丰县深入推进能源改革“双试点县”建设、全力种好能源改革创新“试验田”的生动写照和成果体现。
2021年,长丰县率先在安徽省开展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建设。2023年,获批国家首批15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之一,安徽省仅此1家。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长丰县与皖能集团创新合作机制,设立皖丰长能公司,依托城市、工业园区和乡村三大板块,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四个重点领域,深入推进能源领域新技术、新项目、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机制集聚,建成一批示范项目,实现一批示范成果。
其中,在长丰乡村大地掀起的这场农村能源革命浪潮,正深刻影响着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低碳、零碳村居不断涌现,绿色转型有力有效,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
“目前,全县户用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达33.4万千瓦,每年可提供清洁电量约3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29.9万吨,每年每户增收租金1700元至3000元,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程养园说。
今日之长丰,“非城即乡、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人钱技”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从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到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从全国“一县一业”农业产业链典型县到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一系列“国字号”荣誉彰显了长丰农业强县的坚实步伐。
“下一步,长丰县将继续按照农业强县的要求,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提升。”长丰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说。